2025
三月
22
【天主教教会史】|朝圣之途第171集:十九與二十世纪教会的传教事业(二)
朝圣之途第171集:十九與二十世纪教会的传教事业(二)
各位朝圣之途节目的听众朋友您好,上个星期我们播出的内容是19世纪初世界各地传教的情形。
由于受到18世纪以来现代主义思潮和法国大革命的一连串骨牌效应,使得对外传教事业大受影响,以致于造成几近全部瘫痪状况。传教士的短缺、上堂的坍塌,教友人数的日见削减,信德的萎靡,以致于在日本、高丽、中亚、澳洲、马达加斯加和埃迪比亚等地,连一个神父也没了。这样一个令人寒心的情形,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,酝酿着日后圣教会传教事业的再生与复兴。
所以,今天我将以兴奋欢乐的心情来带领各位听众朋友们,一起来看看圣教会的传教牧灵工作在各地复兴的情形。这时候,天主教在各地又复兴起来,修会的复兴,其中尤其是耶稣会和遣使会,再加上新的修会不断地创立。这些都是复兴的前奏。19世纪也是欧美各强国、英、法、德、俄、荷兰以及美国的探险家们,正在热心深入地探寻澳大利亚洲和非洲以及南北两级。这些还没有被欧美人士得知的地区,这当然也就为传教事业开辟了新的工作园地。传教师的足迹仅登在探险家之后,甚至有时候在有些地方还走在他们的前面,而且不只是天主教的传教士,就连基督教的许多派别也派遣出传教士,到那里去寻找传教的据点。让当地的民众能够皈依、信仰耶稣基督。在18世纪以前,几乎只有天主教的传教士到远方去宣传福音。而东正教则一直没有显示过去外方传教的精神。这一基督教在他们从马丁路德改教以后的两个世纪以来,为了他们对天主教或是他们的各个派别之间的神学论征,已经是精疲力尽,不但没有时间到欧洲以外的地区去传播福音,也确实没有那样的精神和毅力。
在17、18世纪的时候,德国的一些基督教派的神学家认为,教友并没有应该到国外去传教的义务。根据他们的话说,
主耶稣指向十二位宗徒说:“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。”何况当时的基督教派的欧洲君王。还好跟天主教国家的君王相反
对传教活动不感兴趣。不过到了18世纪的末期,有一小撮的基督教牧师也开始向欧洲以外的民族宣传福音了。那也只不过是少数牧师的个别尝试而已。要等到19世纪,基督教的各个教派对传教才普遍有了兴趣,随着英国、美国的势力发展,基督教的传教事业也就蓬勃地发展开来。传教的机构有如雨后的春笋纷纷地成立了。我们可以说哪儿有天主教的传教士。哪儿就必然会有基督教某一种派别的传教士。这种现象,我们相信我们的听众朋友也碰到了。就在同一条街上,有天主教堂,隔不多远就会有基督教堂,或者是长老会或是静姓会或是路德派,或是其他的什么派别,像是在台湾台北市的新生南路上面,方园一公里之内就有七八座不同教派的教堂,再加上佛教的道教的庙宇。连回教的清真寺也相隔不远。因此就称这条路是“天堂之路”。在教会历史上,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传教士,开始的时候彼此并不和谐。这也是早在意料之中的,而且很遗憾的是彼此之间还有过非常恶劣的冲突。即使有的地方没有发生过什么不幸的事件,但是双方教友之间的不和睦,对非教友而言也是不良的印象。当然也就阻碍了福音的传播工作。
公元1831年,天主教选出了新的教宗额我略十六世。在这个为传教事业有决定性的时期,选了一位对传教有毅力,并且积极努力地推动各地传教工作的教宗,正合天主的圣意也是教会之福。因为他本人曾经担任过传信部的部长,相当清楚有关传教的种种问题。因此他登基之后,就把向外方传福音当做他的优先工作,对于传教为宗旨的修会和新设立的传教事业都尽量地支持鼓励,还派遣枢机主教代表教宗去巡视传教区。他还改组修道院划分传教区,委任最适当的人去加以管理。额我略十六世使全球的各个传教区,借着传信部的运作而成为直属教宗的传教事业。西班牙和葡萄牙也从此以后,无力像十六世纪那样担保供养传教士和传教所需要的经费,当然也就无力发挥应保教权而享有的种种特权了。除了葡萄牙的属地,像是印度的沃雅,中国的澳门,非洲安格拉,还有莫三比给等地,仍然有属于保教权的传教区之外。其他的传教区已经都直接的属于传信部。这种几个世纪以来,有伤教会性的光辉的乱原保教权才消失了。而教廷的声望也才得以重振。从此以后,哪里需要传教士,就由传信部,直接指派传教修会。教宗额我略十六世。也鼓励在欧洲所产生的辅助传教的相关事业,把重要的都集中在罗马。他也经常提醒传教士们,许多传教活动的准绳、规矩和原则。例如不得干预有政治性的事项,严禁传教士经商谋取利益,必须要尊重当地的民众和他们的文化,尽速地培育当地的神职人员等等。
传信部既然已经摆脱了西班牙、葡萄牙的保教特权,而能够有自主地行动,于是便给传教区,决定了法律规章。那就是,为某一个传教区传播福音的工作,达到了相当的成效,便把他委任给一位特派的宗座监牧来主持。等到教友的人数达到相当的数量的时候,就晋升为宗座代牧。如果他还不是主教,就祝圣他为主教。所谓“宗座代牧”,虽然也称为主教,但是,他是以“教宗的代表”这个身份,在该教区行使管辖该传教区的职权。而教宗才是该传教区的实际主教。教宗有全权能够按照实际传教的需要。将宗座代牧调任、升迁或者是让他退休。最后,如果这个地区的教会已经基础稳固,拥有相当的地方性的组织,包括了教会的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,公教进行会和修道院等等的组织的时候,教宗就可能在当地建立真正的教会圣统,成为真正的教区,委派宗主教和主教。而那些福音的传播还不普遍的地区,就仍然让宗座监牧来管理,从18世纪的教会传教事业衰落以来直到19世纪的中叶才逐渐的恢复了生机。从1850年到1880年传教士的祖基才又在全球各地穿梭着,但是在人数上仍然不够充裕。这时候的传教事业已经是相当的进步了,因此有教会历史的学者称19世纪是“传教的世纪”。我们把它界定在19世纪的中叶,到20世纪的60年代,这是比较恰当的。如果不是天主教国家共同的努力,教宗本人及传信部,也就不可能实现一连串改革和扩展的计划。法国在十八世纪和大国密歇间,曾经领导过反宗教的运动。到19世纪之后却又反正过来,倡导复兴宗教和传教的活动了,所以较早的传教事业也是从法国开始的,目的是要提醒教友们对传教的关心,鼓励他们为教外人的归化而祈祷。并且向教友筹募传教的经费。这些活动当中产生最早,传布以最广的就是传信会。它产生于1822年的里昂,倡导这种活动和组织的是一个才23岁的女孩,叫做保琳娜扎里高。她由她神父哥哥的介绍,认识了外方传教会的神父们,开始想办法协助到远方去传教的神父。
她为了筹募传教经费,想出了一套简单而有效的方法。首先,她把善心人联合起来专门为传教事业普遍捐款,免得零星分散。再就是由善心人分头负担。收集捐款的工作,一个会员收集十个捐户。每十个会员将一百名捐款,交给另外一个阶层的会员。就这样一层一层地转交上去,最后每一个会员,所应该捐的款项,定的非常的低,每一次只有五分之一个法郎。这个微小的数目谁也捐得起,丝豪没有困难。这真是所谓的“汇流成川河,集腋成裘”啊!不到几年的功夫,传信会就收到了为数相当可观的捐款。这种传信会的组织很快地也在其他的天主教国家当中展开。教宗碧岳十一世为了表明这个宗组织是整个的教会善会,而不是某一国某一地的善会,就在1922年,将会址迁到了罗马,以便能够统筹分配。传信会的影响非常得大。它不只是对传教事业,捐献了很多的金钱,也是因为它引发了千千万万的教友,协助传扬福音的心火和兴趣。传信会以成立之后,还出了一份杂志取名为“传信会年鉴。”不久之后,除了法文版之外,也有了其他语文的出版。把传教室,在传教区的工作情形,冒险犯难的精神,甚至于牺牲殉道的英烈事迹向教友们公布,使读者们能够闻风兴起,慷慨地响应传教的圣召。这份杂志可以说是传教杂志的先河,而现在类似的这种刊物已经有好几种散佈在全球各地。传信会产生之后的20年左右,在法国又创新了另外一种育婴会,由一位满怀着传教热火的主教伏壁詹森所创立的。因为他没有能够实现,到中国来传教的理想,他就贡献出他善于演讲的天才和力量,展开了为传教事业宣传的工作。圣婴善会的宗旨是向各国的天主教儿童呼吁请他们祈祷之外,同时也捐出他们的零用钱用来拯救传教区当中,被父母遗弃的孤儿。圣婴善会和传信会差不多,所要求的捐款数目都不大,每一期固定捐出。他也开行了一份杂志,来支持传教的热诚。1889年法国诺曼蒂地方上一位少女让彼家跟他的母亲,共同创立了圣伯多禄会。母女俩创立这个善会的目的是在帮助在传教区内所建立的修道院,培训当地的神职人员,同时支持贫苦修生们的生活费。
1915年的时候,有一位叫做博保禄玛纳的米兰外方传教会的神父。由于有感于不少神职人员,对传教事业的漠不关心,
因而创立了神职传教协会,为的是激励神职界为传教区祈祷,并且由他们再去发动其他的人祈祷。19世纪的后半期所产生的数目可观的,为协助传教为目的的善会,我只为朋友们列举了上面的四个,只不过因为他们的性质是最为普遍,也被教宗特别地列在自己的保护之下。
我们用了属于宗座传教士末的名称,来和其他的善会有所区别。在教宗额我略十六世之后的历届教宗也都对传教事业非常的关心。碧岳九世、良十三世对新兴的传教修会都加以相当的鼓励,同时辅助他们的事业,尤其是支持他们在传教区培训本地神职人员的工作。到碧岳十世的时候,对传信部加强管理并且加以改组,为的是要使传信部能够发挥更大的功能,授给传信部长的权力,比其他的部长都来得广泛。以至于有人称传信部长是“红衣教宗”呢?但是,真正的给伟大的传教教宗开路的,却是本笃十五世,继教宗本土十五世之后的教宗们,甚至于目前的教宗,也都遵循着他所开辟的途径。不幸,第一次世界大战,阻隔了传教的路程。战争一结束,他便在1919年,公布了著名的“夫至大”通谕。这份通谕真可以称得上是“传教的大宪章”。
听众朋友,今天《朝圣之徒》节目就暂时先为您介绍到这儿了,祝福您健康愉快。天主降福您,我们下星期同一时间,空中再会。
